最近一段时间,百果园成了网络热议的“主角”,但这次不是夸它,而是吐槽。起因很简单,老板余惠勇的一句话火遍全网“我们不是去迎合消费者,是要教育消费者成熟”。结果,消费者一听,大伙儿不买账:“月薪两万都吃不起百果园!”“又一个钟薛高出来‘教人做事’!”
说归说,生意还得往下做。结果8月15日,百果园发布了个半年度业绩预警:收入掉了将近22%,亏了3.42亿,门店也走掉了27%。看得出来,不是小风小浪。
大家都在问:百果园到底咋了?
本来,百果园靠着“高品质水果+不满意就退款”,特别能打动讲究健康和品质的城市中产。人们吃水果,也愿意为“吃得放心”多掏点钱。
但光有“故事”还不够。质量只要一掉链子,高价很快就变“累赘”。有段时间,网上曝光说百果园果切有烂果,啥品质承诺都白搭。大伙心里犯嘀咕,给的钱多,万一吃不出水平,凭啥买单?
百果园开店位置好、冷链运输、员工资深,算账全是成本。最后都摊到价格上了,消费者自然回头一看,觉得贵:我为啥不去便宜又新鲜的水果摊买?网上直播间琳琅满目,性价比优势分分钟碾压门店。
这次,“教育消费者”的言论一下点燃火药桶,不少网友直接问:你凭啥觉得问题都在我身上?管理层站在自以为高高的台子上,消费者则早就变得更加实际,钱花得明明白白,品牌要是不能跟上节奏,分分钟掉队。
其实不止百果园,新茶饮、烘焙、咖啡这些领域,高溢价品牌都在凉。以前喜茶、奈雪一杯三四十不眨眼,现在都拼了命把价格降下来,争做9.9元的“平价王”。瑞幸和库迪更是打起了价格战,喝咖啡的门槛都快成日常操作了。
这时候,百果园还坚持高溢价策略,看起来不是自信,反而显得跟消费者脱节。毕竟大家都在拼性价比,你还在讲高品质的故事,钱袋子紧的老百姓自然绕道走。
这一波消费热潮退去,有个大背景:一边是各行各业蜂拥扩张,低价产品到处是;另一边,老百姓的消费欲望没以前强了。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都慢下来了,因为房子没大涨,股市也没力气,大伙有点钱都捏得紧。能省就省,能不花就不花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说明,大家爱存钱,敢花的钱少了。
回头看看赛道现象,前些年,不管奶茶、咖啡、还是零食,只要有资本助推,疯狂开店已经成了常态。门店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,结果到头来都是“同质化”:你家有啥我家都有,谁也说不出差别。产能过剩之后,洗牌自然来得快。
比如,过去一年奶茶店净减少了四万家,咖啡店一关就关了五万多家。想象一下,这是什么概念?本来一条街能开两三家,现在人一多,最后全活不下去。
现在的消费品市场,基本分成两种:要么做极致性价比,比如山姆会员店、Costco、瑞幸咖啡、蜜雪冰城,人家靠的是供应链和规模效益,压缩成本把价格打下来;要么做出独特体验,比如社区里的精品烘焙坊、小众咖啡馆,靠服务、人情味、圈层,把一部分“忠粉”留下。两头都能活,就是中间这一批,既不是性价比之王,也没什么独家体验,日子最难熬。
百果园现在就站在这道“分水岭”。一方面,门店多、位置好,方便肯定方便。但价格摆那儿,遇到社区团购、线上低价搅局,优势立马没了。另一方面,它没有精品小店那样的情怀和特色,标准化做得再好,出了品控问题,“高品质”和“高溢价”就容易被质疑。
没有绝对的便利,也没有绝对的稀缺,高价反而成了短板。曾经的“中间市场”慢慢消失,消费者要么认性价比,要么买体验,模棱两可的品牌空间被大大挤压。
所以,将来百果园要想活得好,不是得在成本和效率上拼出优势,就是得把自己的品牌价值做到不可替代。啥都想要,往往是啥也抓不住。
现在,整个消费行业和百果园一样,都面临选路,是跟着市场走亲民路线,还是专攻小众做高端?选择之后是挣扎还是蜕变,就看谁跟得上节奏了。
你遇到过买高价水果踩坑的事吗?你更愿意选性价比还是品质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呗!
股票怎么上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