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你要是去逛逛像成都车展这样的大型汽车展览,可能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。
以前那种一进展馆,耳朵里就灌满了各种跑车轰鸣声的场面,好像一下子安静了不少。
那些我们一说起豪车就能想到的牌子,比如保时捷、兰博基尼、宾利、劳斯莱斯,这些往年展台上最亮眼、围观群众最多的“大明星”,今年竟然集体“请假”了,连影子都找不着。
这感觉就像一场盛大的演唱会,结果最当红的几个歌手都没来,舞台上空荡荡的,气氛一下子就变了。
取而代-之的,是另一番热闹景象。
小米汽车的展台前人山人海,大家挤着去体验它的智能屏幕和各种黑科技;红旗L5用它那股子庄重大气的中国风设计,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;还有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厂商,直接把一个巨大的电池模型摆了出来,好像在告诉所有人,未来汽车的心脏长什么样。
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想问,这到底是怎么了?
难道那些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顶级豪车,在中国突然就卖不动了吗?
这事儿其实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,它像温水煮青蛙,早就有苗头了。
去年就有一些豪华品牌没来参展,今年只不过是范围更大了,几乎是“全军覆没”。
冰冷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,根据统计,从2023年开始,超豪华车的销量就开始往下掉,到了2024年掉得更快,今年上半年这个下滑的趋势还在继续,一点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。
具体到今年7月份,整个豪华车市场的零售量,跟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整整两成,市场占有率也跟着缩水。
这背后当然有大家消费变得更理性的原因,但更深层次的,是整个汽车行业的规矩都变了。
过去,我们评价一辆豪车,看的是它有没有V12发动机,听的是声浪够不够炸裂,摸的是内饰手工缝线够不够精致。
这些都是上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东西,是机械工业的巅峰。
但现在,时代变了,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浪潮一来,评判标准也跟着变了。
现在的人们,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富裕人群,他们更关心的是什么呢?
是车里有没有激光雷达,能不能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;是语音助手聪不聪明,能不能听懂我的各种指令;是充电速度快不快,有没有800V超快充技术。
就像一位新能源车企的高管说的,现在的有钱人,更愿意为一种“可以不断升级”的智能体验花钱,而不是为一个已经造出来就定型了的、静态的机械艺术品买单。
我们拿保时捷这个例子来看,它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就很有代表性。
曾几何(何)时,中国连续八年都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,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车都卖到了中国。
在最辉煌的2021年,光是卡宴和Macan这两款SUV,一年就能卖掉差不多六万辆,简直是躺着赚钱。
但是好景不长,风向变得太快了。
根据保时捷2024年的财报,它在中国的销量一下子就跌了28%,全球净利润也跟着大跌了三成多。
曾经的销量冠军,现在却成了拖后腿的。
如果说保时捷的下滑还算体面,那玛莎拉蒂就更惨了。
你敢想吗,一款官方指导价六七十万起步的SUV,经销商为了清库存,竟然打出了三十多万的“骨折价”,降下来的钱都够买一辆小米SU7了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促销,而是活生生的生存危机。
背后是它在中国的销量和巅峰时期相比,跌掉了超过九成。
公司高层也乱了阵脚,中国区的负责人换了一茬又一茬,显然是没搞懂中国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不光是它们,包括阿斯顿·马丁、宾利、法拉利这些顶级品牌,在中国的销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,很多都超过了百分之四十。
再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整,对90万元以上的超豪华小汽车加收消费税,这对于那些以大排量发动机为核心卖点的传统豪车来说,更是雪上加霜。
就在这些国外老牌贵族集体陷入迷茫的时候,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,却开始吹响了向高端,甚至是超豪华市场进军的号角。
这可不是嘴上说说,而是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。
比如长城汽车,董事长魏建军亲自带队,成立了一个专门搞超豪华车的部门,甚至自己开着法拉利搞直播,研究学习人家的优点。
最近他们公司内部合影,最中间的位置就留给了一辆盖着黑布的神秘跑车,明摆着告诉大家,长城的超跑就要来了。
再看比亚迪,直接推出了一个叫“仰望”的品牌,旗下的U8能原地掉头,甚至还能在水上开一段,技术上让人瞠目结舌;另一款跑车U9,售价更是高达168万。
虽然目前买的人还不多,比如U8一个月也就卖几十辆,但这重要的一步已经迈出去了,它打破了我们脑子里“国产车就等于便宜”的固有印象。
还有华为,它虽然不直接造车,但它用自己的鸿蒙智能系统,联合其他车企一起造高端车。
它们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做100万到150万价格区间的顶级产品,用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的话说,要实现从“车听人的话”到“车能主动为人服务”的飞跃。
这打的就不是一个维度的仗了,人家卖的已经不只是一辆交通工具,而是一个可以移动的、不断进化的超级智能伙伴。
为什么我们的自主品牌敢在这个时候集体向上冲呢?
最根本的原因,就是赛道变了。
在燃油车时代,发动机、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,人家玩了一百多年,我们想追赶非常困难,有很多技术壁垒。
但是到了电动车时代,大家几乎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。
新的核心技术变成了电池、电机和电控系统,而在这些领域,中国企业凭借着巨大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,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。
更重要的是,在智能化方面,比如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技术,我们的企业反应更快,更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。
现在中国消费者对“豪华”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以前买豪车,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那个车标带来的身份象征,是一种“面子消费”。
但现在,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,科技感、智能体验带来的那种酷炫和便捷,成了新的“豪华”标准。
一辆车能不能通过网络升级获得新功能,语音控制灵不灵,自动泊车好不好用,这些都成了重要的考量因素。
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,速度快得让很多反应慢的跨国车企都适应不过来。
当然,我们也要看到,自主品牌冲击超豪华市场,路还很长,挑战也很大。
毕竟,一个高端品牌的形象和口碑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,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慢慢检验。
但成都车展上这“一静一动”的鲜明对比,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清晰的未来画卷:传统燃油时代的辉煌正在缓缓落幕,而一个由中国品牌参与定义和引领的、更加智能和环保的汽车新时代,正迎面走来。
股票怎么上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